“一”与“多”的张力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 赫尔德多样性统一思想的源起 


    1.1 多样性统一思想的内涵
      约翰哥特弗里德赫尔德是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头衔很多-历史学家、哲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学家、美学家、宗教学家、文艺理论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甚至诗人等称呼依照后人编撰的需要都被使用过。他的思想体系庞杂而深刻,其对19和20世纪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可估量,其中仅享誉世界的大家就包括歌德、黑格尔、尼采和狄尔泰等人。赫尔德不是以严密的逻辑推理见长的思想家,他的许多作品也许没有一般哲学著作那样严谨,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就能发现作者与同时代的很多学者不同:他是一个感情充沛、易激动且不乏热情的思想家。他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将毕生对人类和社会的思考倾注于笔尖,用最富有激情的方式向世人倾诉出来。在赫尔德庞大的思想体系中有一条几乎贯穿始终的线索,它在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历史哲学、文艺理论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体现,那就是他的多样性统一思想。在赫尔德生活的那个崇尚"统一"的时代,能够逆流而上,将焦点聚焦于"多",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胆识的。但对"一"与"多",部分与整体,一般与特殊等这些意义相近的概念及其相互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的探讨,从古至今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为了更好的阐释多样性统一的概念在赫尔德思想体系中的表现,我们就有必要分别在以下几个重要的社会科学领域中对多样性统一的内涵进行考察,它们分别是:哲学、历史学、文学。况且,赫尔德思想也主要是在这三方面得以体现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第二节,我们将着重介绍启蒙运硕士论文发表格式动时期对赫尔德产生影响的多样性统一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都对多样性统一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论证。以新柏拉图派为代表的神秘主义认为,多样性统一并非理性思维所能达到,但可以通过神秘的直觉或体验去把握。他们认为,最真实的东西是无限统一的整体,并将其称之为"太一"或"上帝"。与此相对的是多样性的存在。"太一"决定多样性存在,也就是说所有多样性都是源于"太一&quo硕士论文提纲格式t;。整个世界都是从"太一"中流出多样性,再从多样性归复于"太一"的发展过程。他们肯定"一"对"多"的影响,但同时否定"多"对"一"也有影响。因为在他们看来,"太一"不像多样性存在那样,可以用知性认识,而是超乎于存在之物之上,并且只能通过神秘的直觉去感悟,这也是他们被称为神秘主义的原因。作为西方哲学不可知论代表人物,康德最先确定出"知性"和"理性"的区别,并用他的"二律背反"的思想证明了最高统一体——"理性"是自相矛盾的,于是认为,认识根本不可能达到多样性的统一。
       虽然康德得出了如此消极的结论,但却是他首次推翻了在他之前旧玄学的"非此即彼"的独断论,认识到了世界的矛盾性,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作为集大成的哲学家,黑格尔扬弃了前人两种理论,并提出,人的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就是把握多样性的统一或对立面的统一,并且第一次运用辩证法阐释了多样性统一的关系。他没有像前两派学者一样把"统一"推到不可知的彼岸,而是把理性分为"消极理性"和"积极理性",并认为从"知性"经过"消极理性"到"积极理性"是一个由认识多样性到越来越认识多样性的统一的过程,是一个由片面、抽象的认识到全面、具体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说,此种过程是由对立性到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此时,黑格尔关于多样性统一的学说在西方哲学此方面的理论发展史上已达到顶峰。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多样性统一的认识论也主要是借鉴了黑格尔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论为基础,肯定理性认识可以通过辩证思维而认识多样性的统一。借用列宁关于多样性统一辩证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此问题进行如下总结:首先,具体事物的"多样性"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事物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统一体,"多样性"主要表现在该事物的属性、层次、表现形态上;其二,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一个统一体,"多样性"表现在事物之间的联系、关系上。其次,事物的发展也是因多样的变化而产生的多样性统一。最后,事物的矛盾是多样性的统一,对立性的统一。本文主要参考了马克思主义对多样性统一问题的认识来对"一"与"多"进行定义。亦即,"一"与"多"相互影响,并辩证统一。历史,在中世纪及以前并不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不被人承认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哲人们的眼中,它要么是哲学的附属品,要么只是一些发生过的事情的堆积,几乎毫无研究的必要。到了 17世纪,弗朗西斯,培根曾把学问分为三种:历史学、诗学和哲学。但他所谓的"历史学"在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称其为"科学",因为它首先是作为纯粹的描述性史实的收集,随后通过归纳才能提到科学的层面上来。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理性至上,抽象盛行,随之而来的对历史的普遍性的探寻也日益受到追捧。大卫?休谟在论述人类本性的一致性时提到,"历史学的主要用途在于揭示人类本质中一贯如此的普遍原则,通过展示人在不同环境和情况下的行为,为我们提供观察的素材,并使我们逐渐熟悉人们的常规行为。"18世纪中期,兰克把对历史特殊性的强调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尤其强调,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性的生物,在每个生命的内心都存在一个独一无二的内核。但是同时,他对普遍性的呼吁也从未停止,在他眼中,特殊性只有在与普遍性相关联时,才能真正地被理解。"实证主义"者孔德则反对前人的结论,他把所有的社会都视为一个"有机体",它需要整体的解释,每个组成部分都要根据其对整体的功能而获得理解。
       这样一来,"一"与"多"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二元对立,或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更多了一些相互影响且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本文第二章中,在对赫尔德的民族观进行考察部分,我们将会发现赫尔德论述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民族有机体等概念与孔德的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文学领域,最能体现"一"与"多"关系的理论,莫过于文学的典型学说了。"文学典型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人类艺术地认识自身和表现自身的历史。"怎样能创造出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的典型人物,从古至今一直是文学界高度关注的问题。苏格拉底是欧洲最早探讨此问题的哲人,他认为美的形象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为模板的真实的形象。从此,欧洲典型学说发展的帷幕被逐渐拉开。亚里士多德是欧洲文学典型学说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艺术典型的概念,但他在论述史诗和戏剧的特点时,已经从理论上提出了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应该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体,并且通过对个别人物性格的刻画能反映出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但是,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普遍性"仍然是抽象的、超验的,且他所理解的个别性与普遍性的关系还停留在形而上学的阶段。真正使欧洲典型学说有了长足的进步的是法国的狄德罗和德国的莱辛。狄德罗反对古典主义者把人物性格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同时又强调在塑造典型人物时,不但要表现出个别人物的最一般和最显著的特征,而且也应该对人物的个性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莱辛结合德国的实际情况,通过著名的《汉堡剧评》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典型学说的理论。比如,他积极主张市民阶级人物充当文学的主角,而不是一直以来的王公贵族;他特别突出人物的特性问题,强调性格的真实性、一致性和目的性;在《拉孔奥》中,他已经表述出了人物性格的普遍性和个别性统一的问题。可以说,莱辛是西方古典主义类型说开始转向性格特征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但在德国古典美学家中,要说真正重视客观世界和具体的生活的学者也就只能是歌德了。歌德认为文学创作关键应该是抓住特殊,"从这特殊中表现出一般"也就是说,他坚持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对一个有特征的,有生命的整体的创造,来反映世界。歌德与其同时代的席勒是挚友,并一再赞扬席勒的创作,但他又不止一次的指出,席勒作品中存在那种抽象理念指导文艺创作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歌德对具体的多样性的偏爱,但同时又对能反映整体的特殊性的关照。本文的第三章将对赫尔德关于莎士比亚作品中呈现的多样性进行论述,其实也正是由于赫尔德的推介,才使年轻的歌德激起了对莎士比亚的强烈兴趣,强化了其对文学典型所具有的在多样性中统一特点的认识。


    1.2 启蒙时期多样性统一思想的嬗变
   在17至18世纪的欧洲,正是赫尔德在无比尊崇"统一"的时代背景下开启了对"多样性"的关注。可是,赫尔德的多样性统一思想却并不是他的独创,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所以,在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启蒙运动前期至启蒙运动时几位重要的思想家关于多样性统一的思想进行简要的回顾。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种信仰,这就是17世纪的箴言。117世纪的思想——以法国古典文化为代表,具有一种内在的稳定性,它始终如一地、严格地遵守统一性的原则。这种统一性的要求几乎遍及知识和生活的一切领域,从科学到宗教、政治甚至文学。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形而上学"的提出者笛卡尔指出了精神和物体的两分法,并认为这两个相对的实体相互独立而存在。另一位唯理主义思想家斯宾诺莎则十分强调上帝是唯一独立的实体,其他所谓的实体皆依赖于他,并且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真正在多样统一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赋予思维以新的形式和新的基本方向的人,是德国人莱布尼茨,他的出现改变了流行的世界图景的内容。1714年莱布尼茨发表了他的论文《单子论》,第一次用类似数学的方式创造性地阐释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所谓单子,莱布尼茨将其描述为一种单纯的实体或力,它无生无灭,各不相同,不受外界影响;但它又与原子不同,它们有等级之分,甚至每个单子都有直觉或表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单子都是一个小型的宇宙。每个实体都是由数量不同的单子所组成,但又不是单纯的数量的堆积,特别是有机体,且整体的力量一定大于个体之和。当时的人们认为原子已经是物质被分割成的终极成分子,它们总是抗拒多样性,保持自己的不可分割性。而"单子并不要求你在同一性和多样性中两者择一,它只是两者之间的内在交互作用和必然的联系。
         它既不是单纯的一,也不是纯粹的多,而统一性中的多样性的表现"世上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莱布尼茨正是在强调单子的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构成了世界的统一性,从而用实体的"多元论"取代了笛卡尔的"二元论"和斯宾诺莎的"一元论"。如果说17、18世纪的认识论的主体倾向于把个别追溯到一般的概念,才能理解并认识个别,那么,莱布尼茨的功绩不在于颠覆了这一定律,而是强调个别,就像单子一样,不再仅仅是一般的特例和例子,而且也拥有了自身的意义和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时揭示了个别是如何包含于一般之中,并以后者为基础。也就是说,莱布尼茨关于一与多关系的哲学着眼点既不应该在个性也不在共性,而是在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反映,相互影响。莱布尼茨之后,莱辛肯定并发展了的他的思想。莱辛接受了斯宾诺莎关于自然概念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承认上帝是内在于世界的一种力量,但他同时又超越了斯宾诺莎,在其自己的思想中又融合了莱布尼茨的新思想。他肯定了整体性与普遍性,"但并不认为经验中的个别与特殊性只是幻觉性的纯否定性规定,显然,他在这里利用了莱布尼茨的单子的个体性原则。"也就是说,与莱布尼茨把历史视为毫无联系的偶然真理的堆积不同,莱辛试图用历史统一性的概念把真理整合起来。除此之外,统一的、普遍的真理在莱辛看来是一个人们永远无法达到的纯消极概念,但它作为目标又对人类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功能。赫尔德的人道主义观点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到了莱辛的普遍真理的影响。康德,作为启蒙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同时也是赫尔德曾经最尊敬的老师,他的理论对赫尔德有着特殊且重要的影响。赫尔德曾对康德的分析的哲学方法赞叹不已,而且在他的主要历史哲学著作中借用了康德在1775年出版的《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中自然主义的观点,并把它用在了对人类社会及历史领域的分析之上。但是,青年以后的赫尔德逐渐继承了哈曼的启蒙理性的批判的衣钵,且之后曾与康德进行过长时间的论战。"与康德长时期的争论,损害了赫尔德在哲学史上的名誉。那些盲目地崇拜康德的德国教授们,都把赫尔德的轻举妄动看作只是易激怒的怪人所发出的老年人式的唠叨而已。"2在与康德争论这个问题上,赫尔德对康德的理论的确存在一定误解,且由此造成了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但赫尔德的核心批判内容实际上主要是普遍的、抽象的、自律的理性,并通过对它的批判而拥护哈曼的相对的、具体的、受潜意识支配的理性。这两位赫尔德的启蒙老师,康德和哈曼其实分别代表了18世纪德国思想界的两种精神:启蒙理性的精神和虔敬主义的神秘主义精神。赫尔德正是在这两种精神形成的张力之下,勇敢的对这种代表权威的理性提出挑战,开始了对具体化、多样化的探索。


第二章 从多样的人性中走向人道 .......................................................14-22
    2.1 人性多样化 .......................................................15-19
    2.2 作为终极目标的 .......................................................19-22
第三章 多样的民族文化 .......................................................22-30
    3.1 民族的文化 .......................................................22-25
    3.2 民族文化的实质.......................................................25-27
    3.3 民族文化的承载者.......................................................27-30
第四章 赫尔德多样统一思想的.......................................................30-40
    4.1 赫尔德思想与 .......................................................30-34
    4.2 赫尔德对启蒙思想的.......................................................34-37
    4.3 全球化视野中的 .......................................................37-40


第五章 结语


    赫尔德可以算作是18世纪下半叶德语界最著名的思想家。其著作内容涉及广泛,形式多样,且意义重大。虽然他的名气无法与同时代的莱辛和歌德相比,但他其实是在继承了前者的衣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独辟蹊径;而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又对后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启蒙式影响。。21世纪的今天,在科技日新月异地进步的同时,文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快速发展,至少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当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不能同步,其必然会对人类的进步产生不利的影响。在18世纪的欧洲,赫尔德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一方面,他对当时建立在抽象理性基础上的工业化社会提出了质疑,另一方面,又大力倡导多元文化的发展,力求达到美美与共。面对几乎所有人都拥护且似真理般不可动摇的观念,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对其进行批驳,并推陈出新的——而赫尔德却做到了这一点:他从来就不相信存在什么永恒的人性,而是坚持认为人性的塑造因社会和民族的不同而各异,是特殊的"多",而不是不变的"一";他条理清晰地批判了 "语言神授说",并勇敢地指出:语言不是别的,就是人类的杰作;他没有陶醉在所谓的"欧洲中心说"里,而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所有的民族文化皆平等的事实。"一"与"多"的问题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不仅仅是因为其本身的重要意义,更是因为通过对此问题的探讨,可以时刻提醒人们,不要轻易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因为往往"肯定即否定",面对有着无限本质的实体,任何武断的描述都会成为一种限制。例如,统一的文化无异于"文化霸权",只有多种文化共同繁荣,人类才能真正进步,可是,如果过分强调文化多样性的权威,又容易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的泥潭。总之,站在事物的对立面审视自己,辩证的把握两者关系才是正确分析问题的不二法则。可以肯定的是,赫尔德的思想在国际范围的各个领域都给人留下了颇具争议的遗产。要想对其中庞杂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实属不易,但有了这条多样性统一的线索,相信会更有助于人们对赫尔德思想全局的把握。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