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中的农耕文化探讨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 农耕文化追溯:基础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一直属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奉行着农本思想的政策。作为以农为主的社会形态繁衍至今,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所形成的文化及特定形式的产物对社会各方面的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农耕文化的价值所在。中国园林创造的是一种&ldq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uo;第二自然”,而“自然”当然是物态化的,它是可观可游可赏的,是可以直接诉之于人们感官的[5]。虽然这种物态化的文化景观具有一体多元性,但其文化主题一直体现着稳健儒雅的农耕精神。从最初的生产期至古典园林成熟后期的每个阶段都存在着农耕文化的不同体现方式,作为园林源头的园圃带有生产性功能,《说文解字》:“种菜曰圃”;汉武帝时代的上林苑曾培育数千余种“名果异树”,如葡萄宫、棠梨宫;魏晋时局动荡,园林发展至转折期,士大夫纷纷萌生归田理想,私家园林异军突起;隋唐园林处于全盛期,祭祀功能持续保留,唐代禁苑中蚕坛亭是典型的代表;发展至成熟期,文人园林成为私家造园的中流砥柱,疏朗雅致的文人园往往蕴含着浓厚的田园气息,士人的隐逸思想发生转变;清代中后期中国古典园林走向完善。从历史发展来看,体现农耕文化的园林现象在历代园林中层出不穷,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其缘由要从园林诞生的时代背景入手。


    1.1 农耕文化释义
   广义上文化的范畴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之总和。农耕文化泛指与农业相关的物质和精神产物,其中包括风俗习硕士论文发表格式惯、文学语言等。中原沃土孕育了华夏文化,所以华夏文化自然又是农耕文化[6]。中国历史上,直到明朝时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以长城为界,有着明显的分界线,长城以南是农耕文化,长城以北是游牧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由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演绎而来,其中最能象征中国社会进步特征的是农耕文化,它代表中国不同时期人们的文化心态和哲学意识,反映出先民传统的生活观。中国传统的农耕,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逐渐形成的,我们不仅要反思传统文化中劣根因素的文化根源,而且应充分正视其正面效应和古为今用的实践价值。中国古典园林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栖居环境,是社会形态、价值观念、生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产方式、哲学意识、文化心态的外在物化表现。作为反映精神层面的物质载体,体现着特殊的人地关系。因此,不同的园林景观形象能反映出农业文明的发展变化,带着强烈而浓郁的时代特色。


        1.1.1 农耕文明起源与自然崇拜
   新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人类开始制造使用石器,并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为农耕文化的起源奠定了基础。彭头山文化发现稻作农业的痕迹,确立了中国在世界稻作农耕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地位。从裴李岗文化出土的石铲、石斧、石镰等农耕作业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实证,是新石器早期最先进的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起步文化。伏羲氏教人结网捕禽鱼,为渔猎时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神农氏发明农耕技术,是农耕文明时代的发端。至周代,中国农业文明达到成熟阶段,人们结束渔猎游牧生活,开始定居并进行最初的城市建设。另外,农业的发展同民族间的融合是分不开的,农业技术在融合过程中获得广泛的传播,这对农耕文明的进步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物质生活更加充裕,因此古代先民开始寻求理想的栖居环境,这就为古典园林的产生创造了可能性,而中国古典园林恰恰植根于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若从历史的宏观角度俯瞰,园林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存得更好而开辟或营建的与自然关系、生活必需并寄托心灵境界的空间。原始社会先民在最初学会使用工具的时候,生产力相对低下,无力抵御自然外力侵扰所带来的损失。对于他们而言自然界是一种完全异己、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因而带有原始宗教性质的自然崇拜慢慢成长起来。


        1.1.2 蚕桑意象——农耕文化的映射 ...................................................................20-23
       1.1.3 古典园林的恋农情结 ..............................................................23-24
    1.2 农耕文化与道家思想 ..............................................................24-25
        1.2.1 老庄思想揭示的农业哲学 ....................................................24
        1.2.2 道家思想的园林贡献 ....................................................................24-25
    1.3 农耕文化与儒家思想 ................................................................25-28
        1.3.1 孔孟之道的重农思想 .....................................................25-27
        1.3.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意蕴 ............................................................27-28
    1.4 农耕文化与隐逸思想 .................................28-33
        1.4.1 魏晋遗风与隐逸潮流 .........................................................29-31
        1.4.2 隋唐盛世的中隐思潮 .....................................................................31-32
        1.4.3 宋元后文士阶层的壶天之隐 ..........................................................32-33
    第二章 农耕文化思想浸润下的古代造园观念 .......................................34-45
    2.1 天人合一自然观 ...................................................34-37
        2.1.1 农耕生产方式的特征 .........................................34-35
        2.1.2 农耕经验所产生的自然观 .....................................................35-36
        2.1.3 农耕文化思想中蕴含的自然观 ...................................................................36-37
    2.2 文人田园生活观 .......................................................37-39
        2.2.1 诗化的田园理想 ..........................................................37-38
        2.2.2 仕隐矛盾下的田园生活思潮 .....................................................................................38-39
    2.3 风水生态观 ............................................39-44
        2.3.1 相地合宜,卜居哲学 .............................40-41
        2.3.2 因形就势,布局得体 ............................................41-42
        2.3.3 翳然林水,鸟兽来亲 ..........................................42-43
        2.3.4 生生不息,持续发展 ......................................43-44
   

第三章 结语


   中华民族植根于封建农耕经济社会,农耕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基石,因此它对古典园林文化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贡献。园林的产生,发展直至成熟的过程同农耕文化有很大的相关性。本文以古典园林中的农耕文化为研究对象,涉及范围从生成期到成熟期的整个园林发展过程,将历史不同时期的园林创作表现串联起来,总结归纳其中的潜在规律。举例来说,蚕桑意象在皇家园林是祭祀和生产的象征,这和封建统治者重农思想和以农为本的意识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圆明园中的北远山村和拙政园的归田园居都是描摹田园风光,其所蕴含的观念追求却有显著区别,前者表现帝王的农桑情怀,后者表现士族阶层的隐逸之趣;文人园林中不断以桃源理想为表现主题,是对陶渊明式人格化自然的倾慕。另外应用符号学原理分析古典园林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园林中所追求的栖居精神,以下是本文针对本课题所作探讨研究,而提出的一些初步假设及相关原则,还有待详细的考察和验证。发展初期,古典园林将自然的元素符号直接运用到营建过程中作为能指,以求再现自然之面貌,因此这些符号寄寓着人们的理想追求。在对于自然的不断认知和探求过程中,人们逐渐适应自然事物,并对它们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这些自然元素符号在园林环境中被反复构筑,游赏者会因个人际遇和情怀不同对它们产生不同的解读方式。比如古典园林中再现田园风貌,用来传达帝王的农桑情怀,或者士族阶层的归隐之心。在古典园林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不断变化,人工形式符号不断渗入使得园林环境中的文化信息更加丰富,这其中包含着约定俗成的社会观念和人格追求。这些人工形式的符号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情感认知,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特色。例如园林中多处以见山楼为名的建筑,源自于陶之诗,反映的正是古人的田园隐逸情结。传统园林的符号形式来自于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包括自然之物和文化性产物,通常具有地域性的特点,由于文化的延伸变化,使其具有动态更新的特点。某些现代景观设计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忽略地域和历史文脉,使得景观丧失了文化内涵,沦为物质元素的堆砌而缺乏符号深层意义。所以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性,盲目跟风只能导致文化的沦丧。因此,园林景观符号形式的有机更新是现代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古典园林中的符号类型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它经历了由最初单一性的符号到最终多样性的符号发展历程。雏形时期的园林以象征性符号为主,成熟期则包含了象征性符号、图像性符号、指示性符号等。丰富多彩的符号形成了符号体系,它们之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比如园林建筑的构成包含了指示性符号、图像性符号等,指示性的符号用来说明建筑的功能作用,图像性符号可以传达人们内心的人格精神,建筑中常用的楹联匾额就是点题的佳构,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具象化形态只是外在表现的符号系统,在其背后暗含着历史文化,环境心理,社会背景等彼此之间更为深刻和密切的有机联系。因此,多样性的符号类型并用形成的符号体系有助于文化传承,当今社会,有些景观设计存在这样的现象,景观元素符号处于割裂的状态,不尊重历史,忽视符号间的联系,使得文化难以继承和发扬。因此现代景观设计应该应用,多样性的符号类型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园林景观中本土文化的流失。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