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写作”与当代文学的“一体化”进程—以

发布时间:2019-09-26 00:53

第一章   抗美援朝文学的书写形态


第一节    抗美援朝文学的概念问题


抗美援朝文学有多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抗美援朝文学指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它的创作时间的上限是指以1950年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始,下限时间则比较模糊,比如常彬教授在《抗美援朝文学叙事中的政治与人性》等论文中,就将当下的网络文学《长津湖之战》、军事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等纳入考察对象;一种理解,亦即本文的理解,时间主要为 1950 年10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到 1958 年 10 月 6 日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这一阶段的文学,重点是指 1950 年 10 月 25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到 1953 年 7 月 26 日朝鲜停战协议生效这三年的文学创作。并且在创作主体上,后者更为看重文学写作者的亲历性,以便保持对革命战争叙事的有效性和资格。本论文所论述的就是后一种对抗美援朝文学的界定,并且在时间下限上,适当往后延长一些,总体上不会超过六十年代初。
按照这种标准,以抗美援朝战争的进展和格局变化,以时间为考察对象,可以将抗美援朝文学创作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1950 年 10 月 25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到 1953 年 7 月 26日朝鲜停战协议签订,这是抗美援朝文学重点发展的阶段,像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我们见到了彭德怀司令员》,杨朔的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陆柱国的中篇小说《上甘岭》等都发表于这一时期; 第二个阶段:1953 年 7 月朝鲜停战协议签字后战局基本稳定到 1958 年 10 月6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这是抗美援朝文学的继续发展阶段,许多重要的抗美援朝文学作品如路翎的《初雪》、《战士的心》、《洼地上的“战役”》及老舍的特写《无名高地有了名》等都在这一时期发表; 第三个阶段:自 1958 年 10 月 6 日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后,关于抗美援朝的文学创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讲都不能和前两个时期相比,大部分从朝鲜战场回来的作家都将创作视角转移到了其他领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作品与抗美援朝战争有关,比如巴金的短篇小说《团圆》等。至于进入六十年代,尤其是新时期以后,虽然还有部分与抗美援朝有关的文学作品出现,但是出于对创作主体资格的界定和文学出发点已经发生了变化,故这些作品本文没有纳入考察对象。.............
....................



第二章   抗美援朝文学写作的组织机构与写作方式


第一节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


1950 年 10 月 26 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打响第一枪的第二天,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便在北京成立。这是一个政治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机构,它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具有民间自发成立的组织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变通的官方性质的宣传和动员机构。因为这实际上涉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名义出兵朝鲜的问题。“早在正式决策出兵之前,用什么名义出兵有利,就成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考虑的问题。当时,有两个选择可供考虑,一个叫支援军,另一个叫志愿军。毛泽东与周恩来一商议,支援军那是派遣出去的。谁派出去支援?国家吗?中国不是要跟美国宣战,而是人民志愿帮助朝鲜人民的,不是国与国对立,因此还是用志愿军为好,避免使用政府的名义,而是中国人民志愿组成的部队,这样,师出有名则战无不胜!”并且“以志愿军的名义参战,有益于限制战争规模,在外交斗争中也有回旋余地。”类似的说法还有,“在征求出征军队名字时,毛泽东征求民主人士的意见,黄炎培认为要‘师出有名’,共同商定为‘志愿军’”,并且“美国出版的五卷本《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中说:‘中共部队给这些部队起了一个好名——‘志愿军’……中国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两全其美’”,在这种政治形势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的成立,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要能够通过这种政治和外交“修辞”认识到其实际地位和作用。它的主席为郭沫若,副主席为彭真和陈叔通,这是全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统一领导机关。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紧密配合中共中央的宣传政策,先后三次组团到朝鲜进行慰问,从领导层组成的规格上可以看出文艺宣传的重要性。
1950 年 10 月 25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开战当日,中共中央便发出《关于时事宣传的指示》。《指示》指出:“美军扩大侵略朝鲜并直接侵略台湾,严重威胁我国安全,我国不能置之不理。为了使全体人民正确地认识当前形势,确立胜利信心,消灭恐美心理,各地应即展开关于目前时事的宣传运动。”................
....................



第二章:抗美援朝文学写作的组织机构与写作方式  … … …………11
第一节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与作家创作…11
第二节 中国文联、作协组织的作家赴朝体验生活………………   13
第三节 总政治部等军队系统组织的宣传和文学创作  …… ……….15
第三章:抗美援朝文学写作中的文学批评……………………………20
第一节 文学批评与抗美援朝文学的关系……………………………20
第二节 抗美援朝文学写作中批评话语权的变迁……………………24
第四章:抗美援朝文学写作潮流中的作家创作个案分析……………33
第一节 开一代文风:魏巍创作论…………………………………   33
第二节 艰难的尝试:巴金创作论       ……………………………36
第三节 未能完成的天才:路翎创作论………………………………40
................................

 结语
抗美援朝文学中的“组织写作”,它体现出当代文学在“一体化”进程中一种带有“人为干预”文学生产、格局的倾向。而这种文学生产方式,在解放区文艺活动中就已经开始运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据报载,1942 年 5 月 29 日,边区文委配合战时动员,召集各文艺团体,成立临时工作委员会,号召大家到部队去,到地方民兵队伍中去,开展“文化入伍”运动,从而使文物两条战线有机结合起来。又据 1943 年 3 月 15 日报载,延安作家响应中央文委和中央组织部召集的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的号召,纷纷下乡体验生活。艾青、肖三,塞克赴南泥湾进行劳军,陈荒煤赴延安县工作,刘白羽、陈学昭到农村去,高原、柳青到陇
东等地去。体验生活结束后,作家们都有多篇反映基层生活的文章发表,并且表示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思想得到了改造,能够写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
这种对于文学创作主体和过程的干预,体现出了解放区文学对目标建设的设定和价值追求,此外,加上解放区文学在写作主题选定(主要以“有奖征文”形式进行)上与时事、政治的紧密结合,对文学预期目标的组织,与建立一整套严格的甄别、出版和发行机制的文学生产形式,都对建国后文学的“组织”和“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经验,在抗美援朝文学的“组织”上做到了有的放失。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共和共刚刚成立不久,在文学生产方式上,解放区所形成的组织方式仍然在变革中有所继承,尤其当面临战争这样大的政治、军事事件的时候,如何让文学宣传有效地动员、组织起来,形成一条战线,党的组织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党在组织的过程中,有预期,有目的地全面组织作家(写作者)写作逐渐成为一种可以达到的事实,进而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战争文学的生产模式和知识分子的姿态。...................


参考文献:
1.《文艺报》,1950 年第 3 卷第 2 期至 1958 年第 24 号
2.《人民文学》,1950 年第 2 卷第 6 期至 1958 年第 12 期
3.《解放军文艺》,1951 年第 1 卷第 1 期至 1958 年第 12 期
4.《人民日报》,1950 年 6 月至 1958 年 11 月(部分)
5.马齐彬、陈文斌,《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6.胡海波,《1950——1953,朝鲜战争备忘录》,黄河出版社,2009
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0.《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华中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编,科学出版社,1962
11.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