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行为的效果

发布时间:2019-09-23 20:26

第 1 章 绪 论


1.2 哮喘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Asthma,GINA)将哮喘的病因归结为两大类,即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宿主因素包括遗传、性别、气道高反应性等;环境因素包括变应原暴露,感染、空气污染、被动吸烟及饮食结构和用药等。哮喘的诱因除上述影响因素,还包括行为、精神和心理因素,如剧烈运动、情绪波动等因素均可诱发哮喘。哮喘以气道慢性变态性炎症为病理基础,由气道炎症所致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activity ,AH)和气道弥漫性阻塞(Diffuse airwayobstruction, DAO)是哮喘发病的主要原因。这种“气道炎症学说”显然有别于上一世纪八十年代的“气道痉挛学说”,这是对哮喘发病机制的新认识[5]。但气道炎症和哮喘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哮喘的相关基因还未完全明确,而气道炎症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各种炎症细胞和介质的关系还在研究过程中。哮喘患儿当接触某些变应原和遇气候改变,或因劳累或其它诱发因素而引起哮喘突然发作,鼻咽部发痒,打喷嚏,流鼻涕眼泪,继而胸闷,气促,喘息,阵发性刺激性咳嗽,有痰粘稠不易咳出,患儿被迫坐位,大口喘气,大汗淋漓,严重时出现发绀,三凹征,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呼气相哮鸣音,呈哮喘持续状态(Status asthmatics SA)。临床上根据临床症状将哮喘患儿病情严重度分级[6]:间歇状态:日间症状<1 次/周,发作间歇无症状;夜间症状≤2 次/月;PEF 或FEV1≥80%预计值 ;PEF 变异率≤20%。轻度持续:日间症状≥1 次/周,但不是每日有症状,发作时可能影响活动;夜间症状>2 次/月;变异率为 20%-30%。中度持续:每日有症状,影响活动;夜间症状>1 次/周或占预计值的60%-80%;变异率>30%。重度持续:持续有症状,体力活动受限,夜间症状频繁;PEF 或 FEV1≤60%预计值或 PEF 变异率>30%。

1.3 哮喘治疗进展
近 20 年来 GINA(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方案和哮喘防控策略的制订和执行,哮喘的防治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气道炎症学说”的认识预示以抗炎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的哮喘防治划时代的开始。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出现并作为首选控制药物的应用,是哮喘的治疗领域质的突破[7]。在众多的哮喘药物治疗方案中,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 steroids,IC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患者重视,就目前而言,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是所有年龄儿童急性哮喘的首选治疗药物,已经在全世界和我国广泛应用。丹麦的Pederson[8]对使用布地奈德的哮喘患儿做连续 5 年的研究,证明对青春前的患儿的生长发育无影响。本研究中患儿使用吸入药物是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是一种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与吸入型长效 β2受体激动剂(Long-actingbeta_2-agonist,LABA)联合应用治疗持续性哮喘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有研究表明[9]信必可有效地改善哮喘患儿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证明使用信必可安全性较高,药物不良反应罕见,是 GINA 方案推荐的缓解期哮喘长期控制和预防药物。目前我国近 67.9%的患儿在接受激素吸入治疗,在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中,须坚持每日规律地使用,据病情控制程度逐渐减量,以能控制哮喘发作的最小剂量维持治疗。然而哮喘的治疗不仅仅在于药物的应用,更加有赖于加强哮喘的宣传和教育。哮喘的长期治疗需要医患双方的密切配合,因此,哮喘的教育和管理是哮喘防治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08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指出[10]:正确诊断、规范治疗、教育管理是达到儿童哮喘控制目标不可获缺的三个环节,开展及时充分的哮喘健康教育现已证实为药物治疗手段之外的一项重要的哮喘预防措施。通过持续不断的健康教育和系统管理使患儿和家长充分了解、认识儿童哮喘的本质,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和合理使用常用药物的方法,以达到哮喘的完全控制。

1.4 哮喘护理的研究进展
哮喘是一种慢性变应性呼吸道炎症,在哮喘的急性发作期、症状缓解期和无症状期,呼吸道内壁炎症仍旧存在。GINA 方案[11]建议急性感染控制、喘息症状缓解后,即使无临床症状,哮喘患儿仍须在家中继续接受激素的吸入治疗 1.5~2年甚至更长时间。此时是哮喘控制的关键时期。一项关于恢复期哮喘患儿再次入院的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报告提出[12],引起哮喘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依次为:对哮喘治疗药物的依从性差、对急性发作的严重度估计不足、用药不当或不及时、生活环境及食物过敏导致哮喘复发及曾有严重哮喘发作既往史等。另一项研究认为[13],患儿遵医嘱用药的依从性差是导致哮喘复发的一项重要因素。哮喘治疗过程中存在许多误区,由于患儿分散在家中接受治疗,且多数患儿对疾病的自我认识、病情严重程度估计、哮喘发作的自我监测和预防、自我处理方法,自我管理技能缺乏,容易造成用药剂量不当,治疗计划中断导致哮喘复发,恶化甚至死亡。如

第2章 材料与.............. 18-26
    2.1 研究对象的................. 18
    2.2 样本量................. 18
    2.3 分组原则................. 18-19
    2.4 干预内容............... 19-20
    2.5 调查问卷.............. 20-21
    2.6 研究流程.............. 21-22
    2.7 预调查及调查指.............. 22-23
    2.8 问卷效价.............. 23
    2.9 资料收集与............. 23-24
    2.10 效果评............. 24
    2.11 质量控........... 24-25
    2.12 伦理原则............... 25
    2.13 资料统计.............. 25-26
第3章 结果............. 26-35
    3.1 研究对象的一................... 26-28
    3.2 哮喘儿童居家自............. 28-31
    3.3 哮喘相关健.............. 31-35
第4章 讨论............... 35-43
    4.1 干预措施能够显著.............. 35-39

第 5 章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7-14岁哮喘患儿,实施了3个月的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证实了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在提高患儿居家自我护理行为能力和相关健康指标方面的作用,并得出以下结论:
(1)居家护理干预明显提高哮喘患儿的居家自我护理行为水平;
(2)居家护理干预明显改善了居家护理问卷中日常行为水平;
(3)居家护理干预明显提高危险因素处理行为得分;
(4)居家护理干预明显提高哮喘的控制行为得分;
(5)居家护理干预改善了患儿哮喘日/夜间症状和哮喘发作次数
(6)居家护理干预减少了哮喘患儿急诊次数、缺课天数、住院天数
(7)居家自我护理干预显著提高了患儿药物吸入技术,提高了哮喘发作控制率,显著提高哮喘患儿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4.
[2] Ait-khaled N,Enarson D,Bousquet J.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 in developingcountries:the burden and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J]. Bulleti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79(10):971-979.
[3] 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中国城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123-127.
[4] 谢贵会.中国城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D].吉林大学,2011.
[5] 林耀广.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新认识[J].当代医学,2000,6(9):18-31.
[6] 赵德育.儿童哮喘严重度的临床评估[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5):368-370.
[7] Lin HC,Hwang KC,Yang H,et al.Risk factors of wheeze and allergy after lower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during early childhood[J].J Microbilo ImmunolInfect,2001,34:259-264.
[8] O'Byrne PM, Pedersen S, Busse WW,Effects of early http://www.dxlws.com/hlbylwdx/ intervention with inhaledbudesonide on lung function in newly diagnosed asthma[J]. Chest,. 2006,129(6):1478-85.
[9] 周新,洪建国,辛建宝,等.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哮喘为期三个月的非干预性调研[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9,8(4):341-344.
[10]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3.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