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学生宗教观念、文化顺应、民族认可及心

发布时间:2019-09-23 17:58

1 引言


作为一个不断谋求进步与发展的少数民族,回族早己意识到传统文化需要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于是成为中国一个较早能够主动打破木民族长期封闭的文化格局的少数民族,并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纳有益于本民族发展的成分,不断实现文化融合,以推进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尤其在以汉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的社会背景中,回族成员一次次面临着文化变迁中个体适应与民族认同的双重挑战,其心理适应问题显得尤为复杂。
    回族大学生作为一个较为敏感的社会群体,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与调和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越来越多的回族大学生从民族地区进入城市后,他们的身份及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给他们带来新的社会体验的同时,也使他们原有的民族认同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由于回族大学生是回族中的一个优秀群体,使他们对本民族的未来发展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与洞察和更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再加上他们察承了本民族坚韧、勤劳、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从而使这一年轻群体具有更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忧患意识,因而在整个回族成员中他们所面临的民族认同的困境与未来生存的考验显得最为突出与尖锐。因此回族大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自我概念的重塑及自我价值的取向都将在文化适应及民族认同的影响下表现出其特有的时代与民族特征。
作为高校管理工作者,审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与民族性没有予以深入分析,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民族的心理品质和素养等方面;第二,运用环境移植法和环境再造法的合作模式己不能适应当前学校及社会环境复杂性的越来越高、学生心态日趋微妙的现状,因此某些值得借鉴的科学的社会化管理模式有必要引入到学校具体管理细节。
第三,忽视了山于教育基础、风俗习惯、民族适应等问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较多地施加了与普通汉族大学生雷同的教育管理手段;
第四,忽视了从个体心理和跨文化角度所作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民族适应及文化变迁等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予以回避、削弱了他们步入工作岗位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先进的管理理念、切实有效的管理模式配之以管理者与管理对象间的良性互动,方可推动目标的实施,保证决策的准确性。通过日标管理突出整体的管理理念,通过过程管理反映出个体间的差异,从而使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成为一个统一体。.....................
  .................................


2 文献综述


2.1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包括民族成员在个体交往问彼此认同和个体对民族整体的认同两个方面。民族成员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因其在身体特征、语言、生活体验、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从而互相产生出一种亲近感,彼此间互相认同对方为同一民族成员。同时,民族作为一特定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下,其生产方式、生活习惯都趋于统一,因而成员长期受同一文化模式的熏陶,都对民族群体的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民族认同产生于社会交往之中,有其自身的认同媒介和标准。这些标准和媒介可分为外显和内在两部分。外显诸如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体质特征、物质文化等。
  内在的如精神信仰、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民族认同强调“同起源性”,包括起源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风俗习惯等等。语言文字、宗教习俗等方面最容易导致认同的产生。
    在民族认同的过程中产生了民族认同意识,它在与异民族或异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显露、强化和发挥作用,其基本职能在」二族属上“我群”与“他群”的主观区别。在民族交往和民族接触过程中,当民族差别为民族心理所感知时,便会产生民族认同意识。周星博士认为:“民族认同意识是民族心理特质的核心内容,它意味着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感觉或意识到他们属于同一个民族。”王建民先生也认为:“所谓民族认同,是指一个民族内的成员相互之间包含着情感和态度的一种特殊认知,是将他人和自我认知为同一民族的成员的认识。; }s}此外,更多的论著把民族认同等同于民族归属感。因此,既然对“民族认同”的使用已基木达到了约定俗成,不妨可以表述为:民族认同即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
    在这种理解下,民族认同可分为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积极民族认同即社会成员积极、自豪地看待自己的族属,对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充满感情,而且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在本民族立场上看待有关问题。这种认同使得本民族有着强烈的内聚性,有力地维系着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同时,它也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对外排拒性,对其他民族的东西带有一种天然的偏见。积极认同在主体民族、发达民族和处于统治地位的压迫民族中表现突出。消极民族认同是积极认同的负面表现,它可以存在于整个民族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一个民族的部分成员之中。............................
  ..................................


3研究目的与理论构想.............................................................11
3.1研究目的...........................................................................11
3.2理论构想...........................................................................12
3.2.1研究变量.........................................................................12
3.2.2变量间的关系.................................................................12
4 研究方法..............................................................................13
4.1被试..................................................................................13
4.2研究工具.............................................................................13
4.2.1宗教观念、文化适应和大学适应调查表..............................13
4.2.2民族认同问卷....................................................................14
4.2.2.1民族认同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的检验....................................14
4.2.3心理自测健康问卷.............................................................14
4.3数据分析.............................................................................15
  .....................................

结论;
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民族院校关于生源及其民族构成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不仅大量存在,而且各民族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心理、人群关系结构、行为模式及其功能定向等方面也具有特殊性。繁荣校园文化和维护校园秩序是学校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而要使这两方面都搞好,就必须狠抓学生管理这一中心工作。例如,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节日为大学生开展社交活动提供了一个便利的舞台。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的保护。因此学校应该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庆祝活动。这些活动为扩大人际交往、寻求非正式联合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学生社团组织,如“回学会”、“学生科协”、“1+1英语互助小组”、“横向知识交流协会”等,给回族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场所,满足他们对信息的渴求和较强的自我表现欲。还可以通过开座谈会、组织社会调查、请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征集论文、作品,办壁报等方式开展活动。学校应该在这方面投入必要的资金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开展。
 利用节假日举办联欢会,邀请少数民族学生、汉族学生代表和有关领导参加,这既对远离家乡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关怀,同时还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开展有关领导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定期见面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或找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朋友;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向少数民族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其次要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为他们办实事。如统战部门联合学院教务、后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部门,定期深入少数民族学生中,向他们了解有关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版。
[2]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版。
[3]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版。
[4]马凌诺斯基,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版。
[5][美]迈尔威利·斯徒沃德,当代西方宗教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6]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版。
[7]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0
[8]潘款,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版。
[9]丁贻,挑战应答发展—高等教育及其实务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版。
[10]田宋春宏,思想道德修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11]樊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版。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