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安”看孔子哲学人之为人的精神自觉

发布时间:2019-09-23 17:58
第一章引言

 

“中国哲学在开端处的着眼点是生命”,人对生命的追问、思考和体悟是真诚的。自觉为人,是每个人成就自己的精神力量。人类只有真正有了自觉意识之后,才能将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能找到人之为人的根据和安身立命的支点。这种人文精神的觉醒一直都是中国哲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中指出:“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人的发现’时期,就是说,与‘天命’和鬼神比较起来,‘人’被提到了首要的地位,认为人应该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此论极具启发意义。 实则西周初叶以降,中国的思想文化即开始进入到一个堪称“人之发现”的时代。但是,人之自觉的发现真正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当属孔子。孔子作为儒学的先驱和代表,对人自身的反省和自觉是其思想的重要主题,这是在积淀了周文化的传统,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而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 反观全球化的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着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各种矛盾重生,各种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民族与种族冲突不断。人类社会如何拨乌云见明月,从这些复杂的矛盾关系之中找到一条出路?在新的千年里,思想界又出现了对“新轴心期”的呼唤,“轴心时代”所产生的精神影响对当下世界的发展仍然不无裨益,这就使得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古代思想智慧的温习和发掘。“轴心时代”的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出来的。 ...........................   第二章宰我“期可已矣”的背景

 

2.1大背景:周室微而礼乐废 2.1.1 “亲亲” “尊尊”的封建宗法制 礼的发生可以追溯到三代时期,但是我们习惯上说周公制礼作乐,是因为礼在周代达到了阶段性的顶峰。从内容上看,礼记中记载礼有五经。所谓五经,即吉、凶、军、宾、嘉称为五礼。其中的凶礼主丧葬。五礼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地发挥了规范社会生活的作用。但实际上,礼的范围比五礼所包含的内容要广泛得多,比如宗法制度、政治秩序和权力继承制度等等都包含其中。 而丧礼在很大程度上就与周代的宗法制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比如,死者的亲屈必须穿着丧服以表示哀掉,丧服有五等,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總麻,此成为五服。与死者的亲缘关系越近则丧服就越重,丧服越重,衣服所用的面料就越粗糖。斩衰的衣料最粗,總麻则最细。穿着丧服的时间亦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有所不同。斩衰三年,齐衰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这一套制度的规定,一方面是为了区分亲属关系的远近,明确宗族内部的等级差别,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宗族内部的联系以强化宗族意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丧礼是一种宗法文化的体现,突出了其家族主义的功能。 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其根源基础在于氏族成员间的亲族血缘关系,同时,这种血缘关系也是王族贵族分配国家权力的根据所在。因此,他的典型特征就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是合而为一的,也就是一种血缘一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一个人在家族中的宗法等级和他在社会中的政治等级是完全一致的。 .................   2.2小背景:丧礼的变迁与规定 2.2.1丧礼旳变迁 丧礼是人们对死者进行馈典,以安其灵魂的仪式,所处理的是关于死亡的事谊,属于凶礼。丧礼《礼记·昏义》记载:“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可见“丧”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待死事,一般从葬和丧两方面进行。葬礼是指死者下葬前后的相关仪式,而丧礼是指下葬以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服的礼仪。丧礼在古代是相当重要的,其程序与规定也是相当复杂的,这些我们可以从论及的古籍以及服丧者在服丧期间的各种生活禁忌等具体细致的要求看出来。对丧礼的不同的规定,首先能够确立死者在家族或社会中的地位、威望;其次,还能够区分出服丧者与去世者不同的亲疏远近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传达出某些更为深刻的观念内容。 “三年之丧”是最长的丧期,也是丧服制度中最受到人们重视的丧期,它对应的是子女为父母、父为嫡长子与臣下为君主的服丧关系,因此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丧服制度中具有特别隆重的地位。《礼记·三年问》就是一篇专门论及“三年之丧”的文章。淸代学者毛奇龄是认为:“丧礼奠重于三年,使三年之丧不能明,则亦无庸议礼矣。”可见“三年之丧”在丧服制度中的重要性。大量的资料证明,不论哪一等级的人,君主或父母死后,臣子要服丧三年。《左传·昭公十五年》载:“三年之丧,虽贵遂服,礼也”。《左传·哀公二十年》记:“三年之丧,亲昵之极也”。《孟子·滕文公上》也说:“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夏、商、周)共之”。 .........................   第三章孔子“礼之本”的追问.....................................12 3.1春秋士人对礼的再思考......................................12 3.1.1礼仪之分.........................................................12 3.1.2礼之根扼的思考..............................................13 3.2孔子对“礼之本”的追问......................................17 3.2.1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背景..................18 3.2.2孔子对“礼之本”的追问..................................19 第四章释“心安” .....................................................23 4.1传统文化向度上对“心安”的理解......................23 4.1.1称情而立文....................................................23 4.1.2不忍于亲,终得本心........................................25 4.2 “心安”的落实...................................................25 4.2.1祖先祭祀打造的生存意义....................................25 4.2.2认祖归宗、传宗接代,确认生命的源头和延续....27 4.2.3让功立业、光宗耀祖,获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29 4.2.4孝——对自身生命价值的直接确证.....................30 4.3亲亲相隐——祖、父、子世代传承一体化.............31 ........................

 

第四章释“心安”

 

所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从文字学的意义上来看,礼字的构造原本就和祭神有关。祖宗祭祀是中国传统祭祀礼仪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中国古代“五礼”之首的“吉礼”,其包含了三类祭祀活动:即天、地、祖宗。可见,祖宗祭祀应当是被古人视作和祭祀天地同等重要的一种活动。在中国文化中,祖宗祭祀占有特殊的地位。它将各种人伦规定和道德原则融入其中,形成了一整套礼制,乃至以后,祖宗祭祀成为中国人生命秩序与价值理想的终极阪依。 当初,周人以“小邦周”代咨了 “大邦殷”之后,不仅不对其“斩草除根”,反而封建于殷。在周初的疆土中,除了夏、商、周三个民族之外,还有舜、壳、大昊黄帝等等其他的更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子孙都残存于春秋时代,仍然保留着他们原来的部落共同体,仍然拥有祭祀自己祖先的权利。这种“兴灭国,继绝祀”的政治创举为历代贤哲津津乐道,大赞不已。“周人实行‘存亡继绝’的因果皆在于‘奉其祭祀’,而不在于‘苟有片土’”。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龙山文化以来所形成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传统。这是中国古代先民唯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②的根本原因。因为“子孙祭祀不缀”乃种族绵延不绝的象征或体现。反之,“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后无类”,是人们所公认的最悲惨的结局,因为“灭宗废祀,非孝也。”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包括儒家的角度,宰我对三年之丧的质疑都是言之成理的。他并没有否定守丧的必要性,只是认为三年的时间太久,想要缩短守丧的期限。 ...........................   第五章结语

 

从周到春秋礼的变迁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历代先哲对礼的深刻反省与思考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人对自身生命价值意识的自觉过程。在三年之丧章中,孔子提出了“心安”,把礼的根据从天道转向人的内心。这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更是突出了儒家对人之为人的精神觉醒,为历代中国人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从祖宗子孙世代相传过程中获得自身生命的意义。这对于中国文化传统、对于国人文化精神构造的深度影响是不容低估的。“中国意识”和中华民族的形成有赖于此,形成于前轴心时期,发扬于轴心时期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基础亦奠基于此。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生养死葬,祭祀祖先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甚至,在汉魏时代,为了提倡这些,还把这一条列为衡量孝子的重要标准,成为当时举荐入仕的参考。直至今日,这一文化传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她是我们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性的重要准则,也是中华本土文化中极为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放眼世界,种族屠杀和种族灭绝的危险还大量存在,遥想数千年前古代贤哲这一伟大的精神创造,不禁扼腕叹息。重新发掘古人思想的智慧灵光,以此來光耀华夏文化拯救人类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对于共同的文化气质和心理,根本就没有必要谈要不要去做,应该不应该做,而是一件必然之事。因为这是自古及今上下提倡和尊崇的价值标准,是中国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